我應該是在雜誌上發現這新開的小店,吸睛的地方在於雜誌上出現了類似小時候爸爸經常煮給我吃的甜上海麪。
由小學到中學,我記得填寫資料之時,有一項目叫「藉貫」,這項我一直都是填「寶安」的。可爸經常說他的鄉下是汕頭汕尾之間,我稱它為汕中間。我爸是漁民,聞說當年是整條村闖進香港來,警察捉不到這麼多人,就在大埔安頓下來,仍以捕魚為業。之後的故事,在此不再詳說,否則真的會變成萬言書。大學畢業後的某一天,看到報紙上的尋根故事,我開始對自己的藉貫出現欵問。於是我再向母親詢問為何我的藉貫是寶安,媽說她是寶安人,所以便填寶安。那一刻,我尖叫了。天啊!藉貫不是跟父親的嗎?媽說我爸只顧工作,其他的都由她來管,問他的藉貫他又說不出個所以然,於是唯有寫她的了。我又想想跟爸到大埔拜山時,山頭上的墳墓,都好像是寫著惠陽,是惠陽嗎?到現時為止,我其實也攪不清楚。
怎樣也好,我是專程來這兒找找是否有爸煮的那種甜麫的味道,據餐牌上所說的,應該是這款黑糖甜麫了。
這甜麫一來到,我便失望了。因為樣子看上去跟爸煮的不一樣。爸用的是上海粗條麫,這個有點像日本麫或生麫似的。爸用的是片糖,這兒用的是黑糖。怎樣也好,我也得試試。甜湯的味道很淡很淡,麫的質感還可以,只是整體來說,並不出色。雖然尋兒時的味道失敗,但也得要試試其他的潮汕食品。看看餐牌,有不少食物何供選擇。
店內乾淨雅致,只是燈光對相機有點不利,拍照會出現偏黃和綠的。接近七時店內的客人只有兩三個,或許是新開張而且地點比較難找的關係吧。店員很慇謹地招待我們。
我和蛙人各要了一個主食,他要的是這碗招牌肉絲紅湯麪,味道只是一般。
我點的是汕頭粿汁。
粿汁是甚麼呢?粿是利用米漿蒸出來的東西,就好像平時我們吃的腸粉一樣,之後再切成片再煮。而汁就是滷完豬及其內臟剩下的湯。將粿舀進碗中,再添汁就是粿汁了。我的這碗粿汁還添加了滷水豬內臟和滷水蛋呢。
味道不錯,而且很有飽足的感覺。
至於這個牛肝和牛X(哈哈,我忘記了是甚麼),並不在餐牌之上。而是老闆買進牛肝以後,自行滷制自家用的,只是發現我們對放在桌上放涼的牛肝足滿好奇,於是給我們切了一點,送給我們吃的。這東西如果用來送酒是不錯的食物,如像我們這樣單吃,就不太合適了。
聞說這兒的雙角,其實是豬和牛丸。味道不錯,但其實也就是普通的牛和豬肉丸吧。
最後,我們還要了一隻細細的潮汕糉子。雖然我們實在飽到不得了,但我看它只有拳頭般大,還是貪心的要了一隻。這回確實沒決定錯誤,這真好吃。這糉子的尖頂是甜甜的糯米加豆沙,下層是鹹的糯米和腩肉。鹹和甜夾雜並沒有奇怪的味道,反而很不錯。當天最最最好吃的食物就是這個了。我還帶了五個回家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