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6日 星期一

篆刻滋味:第4回及第5回

為何沒有了第3回,直接跳到第4回及第4回呢?因為第3回也是寫字堂,沒甚麼好說的。我沒有練字,反而和舊同事聊聊天,交流一下學習心得,這樣就過了第3堂。

第4堂,是重要的一堂,因為老師會教授如何上石和真的開始刻石頭了。上石的方法,其實我已學懂,因為書法班的何老師已教了我如何做。篆刻班的何老師,可能年紀較大了,上石似乎不太好,於是改用秀麗筆填色。這也是舊同事對我說,為何她不需用玉扣紙,而直接用marker寫在石上。

這方法我曾問過書法班的何老師,他說並非不可以。只是篆刻由毛筆來寫,才有筆意,才有粗幼的感覺而不會死死板板的。

之後,老師開始刻石,他略教了我們衝刀和切刀兩種手法。他刻了一半便力不從心,改叫了一位師兄出來給我們完成餘下的一個字。這反倒好了,師兄會邊刻邊說說如何用刀。石刻好了,老師回位教如何用印泥印在紙上。印出來的只是一個初形,老師說還得要修正。如是者,剩下的45分鐘,又是老師跟師兄姐在聊天,這樣就過了第4回了。

我回家便始刻我的姓氏了。我不懂寫篆書,家中亦無金石字典可查,於是在手機找APPs來查查,我找到了「楊」字的數種寫法。隨意選了一個便依樣畫葫蘆地寫在玉扣紙上,準備上石。我用的是日本墨,後來再問書法的何老師,他說最好是用中國墨。後來幾次的上石我都是用一得閣的,果然比開明墨汁容易上色。

下圖的第一排便是我第1個作品,很醜是吧。由於不太清楚如何控制刻刀,往往會停不住,衝出邊界,這就是為甚麼有這麼多幼絲會出現。

為了讓自已了解更多,我唯為上youtube找有關篆刻的影片來看。我看了許多,其中最有用的可算是這個了: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HtUJr_yDds&list=PLz-CiYKReyklhzbmia16MiAye85u57lAe


於是我又再刻一個,而且改用了另一個圖。第二排的就是新的圖,這次對刻刀有點感覺了。只是刻完以後,感覺有點怪怪的,但又說不出所以然來。後來我就在練習「十七帖」時刻在紙上讓何老師順道看看。為了要蓋印,我還把最後數行寫得迫了。老師看完以後說太沒有石頭的味道了,說我可能是修改頭了。但怎樣才算是石頭味,我真摸不著頭腦。


於是,我趁仍又時間,我又刻了第3次,這次我選了一個不太正正方方的圖來刻,那就是第3排的最後兩個印。


第5回,就是給老師看功課。篆刻何老師說我刻的字太肥又腍,他喜歡第2排的多於第3排的一個。又說兩個構件中間隔太開了,還有的是印必需四角為圓。天啊!

之後又是老師和師兄姐們聊天時間,慶幸的是有兩三位師兄在替我們解決疑難,其中一位師兄又示範了數刀,我就是從師兄身上學東西。還有的是,我這天買了老師的篆刻作品書,本來不打算買的我,經過這堂後發現得多看名家的作品才能學得更好,所以便買回來慢慢細讀了。老師的印真的是每一個都是四角圓圓的。

第4次再刻「楊」字,這次刻意把線條刻得幼一點。偶然仍會衝出界,但也可以修正改過來,不用整塊磨平再來了。這次磨石頭時,發現刻面好像有一條細細的裂痕,可我又不以為然。到刻之時才發現在裂縫附近用刀會出現崩裂的情況。因為已刻了七七八八,也不準備再磨了。由它好了。這樣就出現了最後一排的作品。


修過好幾次,雖然仍有不滿意的地方,但不能再修了,怕又變成了肥肥的了。好了,那就再等第6回的發展吧。

只是由於實在不知如何是好,我已請書法何老師給我補課,這個月一星期多上1節課,專學篆刻,惡補一下才行啦!